是谁拿走了哈萨克斯坦的油气收益?
新年的第一个“爆款”新闻就是哈萨克斯坦民众的大规模抗议活动。它们起源于该国西部的曼吉斯托地区,但后来蔓延到其他地方——尤其是在西部、西北部和南部。到目前为止,这些抗议活动几乎覆盖了哈萨克斯坦整个国家。
总的来说,哈萨克斯坦正在发生的事情越来越让人想起2020年总统选举后白俄罗斯所出现的事件:与执法人员的暴力冲突、抗议者试图袭击行政大楼、道路封闭和其他众所周知的“颜革”元素都让人不禁浮想联翩。考虑到西方媒体、社交网络和所谓的人权组织对事件报道的热情参与,哈萨克斯坦暴乱所出现的特征,确实非常明显地符合在广阔的前苏联地区实施下一次“颜色革命”;但又有所不同,因为哈国此次事件的发展脉络,同时也非常符合“阿拉伯之春”的发展特征。
抗议暴乱风波起源于经济原因:最初,哈国扎瑙津和阿克图以及其他城市的抗议者诉求是降低液化气成本,但随着局势的发展加入了政治要求。尤其是政府在油价问题上做出让步后——不同城市的抗议者又开始高呼:“Shal,ket!”(“老头子 走开!”)这个口号显然是喊给哈国前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听的。
由经济原因起始,最后发展为政治诉求,再到暴力的“政权更迭”,“阿拉伯之春”的一整套流程在目前的哈萨克斯坦完整地出现。太阳底下确实没有新鲜事。
哈国内抗议活动地点分布
市场化未果,燃油补贴又骑虎难下
尽管分析众说纷纭,但还是让我们回到抗议暴乱的起始点:扎瑙津和阿克图的抗议,始于要求将加油站的液化气价格从120坚戈每升降至50坚戈每升——而一年前,这些城市的液化气价格就是50-60坚戈每升。
哈萨克斯坦的液化气价格在整个2021年一直往上涨,尤其是自秋季开始以来尤为活跃。2021年10月份,哈国加油站的平均价格已经非常接近每升90坚戈每升。
哈国内能源价格飞涨,与世界市场上碳氢化合物能源(尤其是天然气)价格出现普遍上涨的背景相契合,但也和哈萨克斯坦能源本身逐渐市场化的举措息息相关:
2019年,该国开始向在电子交易平台上销售液化气进行分阶段过渡。在2019年,只有5%的燃料通过这种市场机制销售,其余的销售则按国家规定的价格进行。到2021年,能源的“市场化组成部分”已增长到70%。而就在2022年,哈萨克斯坦还计划完全通过电子平台实施能源销售,以摒弃政府对人工价格监管。这些因素相互重叠,成为了加油站燃料价格上涨数倍的主要原因。
但哈萨克斯坦政府的行动并不十分成功,政府对这两种情况的危害都没有任何的事先预料,这实际上放任了能源价格的爆炸性上涨。但更重要的是,政府对抗议情绪的快速增长也没有任何反应,尽管这种趋势自2021年秋季以来就已经被追踪到了。
这个事件其实并不难预测:特别是因为液化气是当地物流的主要燃料。哈萨克斯坦的物流主要采取轻型运输的方式,仅从2019年到2021年,需要使用液化气的轻型汽车数量就从14万辆增加到31.34万辆。该国对此类燃料的消耗量已从130万吨增加到160万吨,甚至更多。与此同时,哈萨克斯坦的能源产量却仍保持与过去相同的水平。
需求增加、能源市场化、世界性的大宗商品通货膨胀,几个因素叠加起来造成了哈萨克斯坦国内能源价格的疯涨。尽管哈萨克斯坦拥有丰富的资源,但在一月份的抗议活动之前,正在酝酿的经济问题逐渐发酵,这些问题包括贫困、地区间不平等、资源收益未能惠及民众等。
“颜色革命”类型的社会动乱当然会有其发动者和组织者,但引爆这个炸弹的却未必仅仅只有部分人的煽动。若想了解哈萨克斯坦此次动乱的根本原因,我们需要了解关于哈萨克斯坦社会和经济发展相辅相成的几个事实。
其一就是自然资源丰富。根据世界银行的数据,哈萨克斯坦不可再生的自然资源(石油、天然气、金属、矿产),占该国总财富中的份额在世界上排名第十——占比约为27%(相比之下,俄罗斯的资源财富份额大约比哈萨克斯坦低两倍——从这个角度来看,俄罗斯经济更加多元化)。在2020年,哈萨克斯坦商品出口总额的一半是原油,该国的石油生产配额为每天近160万。去年,哈国向国外的天然气供应总额约为25亿美元。
此外,哈萨克斯坦还是铜矿石、铜及其制品(2020年的出口总额为42.5亿美元,以下数据皆为出口总额)、钢铁(31.8亿美元)、铀(17.1亿美元)的大出口国。哈萨克斯坦拥有世界12%的铀储量,天然铀出口量居世界第一。哈萨克斯坦“萨姆洛克-卡济纳”的矿产主权基金,管理着其国内规模最大的矿产国有企业,其拥有的资产相当于全国GDP的40%左右。
按理来说,这么丰富的自然资源,哈萨克斯坦的油气价格完全没有道理如此疯涨,以至于最终酿成如今的事态。是什么原因引发了哈国内油气价格的疯涨?这就引出了第二个事实:
哈国内对源市场化过度乐观、对能源补贴的认识极不科学。而能源调配和供应的混乱,正是此次油气价格飙升的显因。
笔者在上文中写过:早在2019年,哈萨克斯坦政府就决定逐步放开液化气的定价以“由市场决定”。哈政府决定增加通过电子交易平台销售的液化石油气份额,包括汽车加油站等实体也实施该措施。从2022年1月1日起,哈国内的液化气将100%通过线上交易所销售(除个别类别外)。
然而,向市场定价的转变,导致曼格斯托地区一升液化气的价格从去年年底的80-90坚戈再次暴涨到1月初的120坚戈,这让在去年已经吃过足够惊的哈国内终端消费者又大吃了一惊。要知道在2021年3月,曼格斯托地区在所有哈萨克斯坦地区中仍然是液化气价格最低的——那时的液化气还只有50坚戈。足见2021年一整年哈国内的油气价格涨幅是有多么“离谱”。
(图片来源见水印)
油气价格的巨额涨幅体现在通货膨胀上。哈萨克斯坦在2021年11月的官方通胀率就已经达到了8.7%——而哈国中央银行的目标区间为4%-6%。
对燃油补贴的不科学规划也是一大诱因。消费者买单的额度小于其公允的价值进而导致巨额亏损,这几乎是全世界所有能源出口国要面临的共同问题:例如,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2020年的估算,在全球销售的石油产品直接补贴规模约为1260亿美元,此类补贴涉及俄罗斯或哈萨克斯坦等碳氢化合物能源出口国的国内油气价格低于国际价格的维持。根据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计算,2019年哈萨克斯坦的石油产品补贴(包括汽油、柴油)近130亿美元,即人均692美元,这是整个发展中经济体(人均272美元)的2.5倍。
哈萨克专家奥尔扎斯·拜迪尔迪诺夫2021年在当地版的福布斯中就指出,与邻国相比,哈萨克斯坦的燃料和润滑油价格最低、补贴力度也最强,这就是为什么哈萨克石油公司在国内市场上平均每年少获得20亿美元的原因。哈萨克斯坦本土石油公司设备的折旧率非常高,因为没有足够的利润率来回笼资金并维修设备,这导致效率进一步降低,而利润率也越来越低,陷入了恶性循环。
由于人为压低价格,哈国的石油企业不会有动力生产更好的高附加值产品,这导致了其国内能源供应的短缺和质量的下降。
那么,如何改变这一现状?非常之难,燃油补贴已经成为了骑虎难下的难题,取消燃料补贴更是一个过于敏感的问题,有“阿拉伯之春”的“珠玉在前”,任何去补贴和涨价都会成为社会不稳定的巨大隐患。特别是考虑到哈萨克斯坦作为石油和天然气主要出口国的地位,国家影响和社会影响双重考虑之下,哈萨克斯坦政府确实难以在已经形成的既得利益下进行大调头。这次的抗议暴乱就是最好的例证。
是谁拿走了收益?
但是这其中有一个矛盾点:以哈萨克斯坦的资源禀赋,为什么还需要补贴以维持低价竞争力?
庞大的能源储量并不一定是为人民造福的,哈萨克斯坦很可能已经陷入了所谓的中等收入陷阱:根据一项研究的结果显示,由于新冠疫情,哈国向高收入经济体地位的过渡被推迟,直到2030年才可能成为高收入经济体。到2020年底,按不变价格购买力平价(PPP)计算,该国在人均GDP方面略落后于俄罗斯,为2.54万美元,而俄罗斯的指标为2.65万美元。
俄罗斯出口中心指出,制约哈萨克斯坦经济投资增长的因素包括腐败程度高、司法系统不完善和独立性薄弱。纳扎尔巴耶夫卸任哈萨克斯坦总统后,该国成立了最高改革委员会,但在此期间却没有进行任何有效的改革。
复兴资本全球首席经济学家查理·罗伯逊表示,就在新年前夕,哈萨克斯坦的最低工资(换算成美元)仍然不到每月100美元——甚至低于肯尼亚和巴基斯坦。哈国的最低工资自2018年以来就没有过增加,直到2022年1月1日起才增加41%(至约137美元),这似乎也成为了一个迟来的决定。
和世界上所有的资源出口国相似,哈萨克斯坦人民并没有充分享受到资源出口的红利,那么究竟是谁拿走了那些收益?
这就是哈萨克斯坦社会经济的第三个现实:分析哈国这种资源国家的经济形势,则必须分析那些掌控资源的公司实体的情况。这些公司在哈国土地上赚钱,靠哈萨克斯坦人民的劳动力赚钱,但他们对哈政府和国家、社会的发展却没有什么好处。
看几个例子就知道:哈萨克斯坦第一大的能源实体——腾吉士·雪佛兰是一家集开发、生产和销售石油及相关产品的合资企业。腾吉士·雪佛兰同时也是哈萨克斯坦最大的石油生产商。该公司由哈萨克斯坦共和国总统前任总统纳扎尔巴耶夫和美国雪佛兰公司于1993年4月6日创立,合资协议协议期限为40年,股权结构如下:
哈萨克斯坦第二大能源实体卡拉恰加纳克石油公司是一家联合财团,旨在实施哈萨克斯坦的卡拉恰加纳克油田开发项目,以发展哈萨克斯坦的石油工业。其股份分配如下:
很显然,哈萨克斯坦也陷入了和许多能源国家一样的窠巢:政权的不稳定和技术落后等等原因,导致国家虽藏有许多资源,但却都掌控在势力强大且技术先进的西方公司之手。在这样的背景下,出口活动再繁荣、获益再多,也到不了哈萨克斯坦人的腰包中。
想要证明这一点,只需要梳理一下此次暴乱的时间线即可:此次暴乱的起始地曼吉斯托,当地首先参与暴乱活动的正是拥有美国75%资本的腾吉士·雪佛兰公司的石油工人。在那里,就在新年之前,因营收需要,4万名哈国本土工人被扫地出门,而失业人群向来是社会的不稳定因素,后续发生的结果也印证了这一点。与警察发生混战的第二次群众集会在阿特劳举行,参与者同样是失业的石油工人,还有因通货膨胀而难以支撑的普通民众。
长期依赖资源出口模式来发展经济的哈萨克斯坦,其在苏联时期所建立的一些工业体系也基本被完全废弃。因此,抗议者的核心问题其实很简单:即究竟能不能有充分的就业来容纳哈国的人口?
现在的结果告诉我们,这个问题根本没有得到解决。相反,就连出口资源的收益都不会分配到民众的手中:曼吉斯托矿业公司的管理层长期拒绝民众将公司重新国有化的要求。
那么现在的这个结果就不意外了。工人、失业者的抗议虽然后续被人所利用,但这些群体和当地民众长期的怨气难以发泄却绝对不是假的,或者更简单地说,哈萨克斯坦现如今的社会爆炸,是对30多年来该国建立的经济原材料出口模式的反应,重点在于其国内的出口收益大部分被跨国合资公司所掠走。我们应该记住,哈国三分之二的资源采掘都掌握在跨国公司手中,主要是西方资本,所生产石油的70%流向西方市场。
也就是说,三分之二的资源出口收益都不属于哈萨克斯坦,这可以从那些跨国合资公司的劳工雇佣合同以及产品收益分成条款中看出。在这些文件中,西方公司甚至不需要支付开采自然资源的租金就能随意开采资源。导致的结果就是哈萨克斯坦自2008年以来石油工人的待遇缩水严重,普通民众就更享受不到资源出口的收益了。没有科学的“卖资源”收益,也没有完整的产业链以保证就业,暴乱就难以避免了。
因此,现在的暴乱活动应被视为一场叛乱风暴。但同时,也不能将这次事件完全视为西方国家的第二次乌克兰迈丹颜革阴谋。正相反,哈国政府从苏联解体以来“多向量”的相对亲西方政策、执行私有化最后却肥了美国和欧洲公司的行为,是导致现在哈国局势的另一重大原因。
1月7日,哈萨克斯坦西部Aktau,军队正在向民众分发食品,并准备维护该镇的安全。@视觉中国
结语
当然,我们不可忽视亲西方势力和极端民族主义者导致的混乱升级,或企图利用民众的抗议活动进行颜色革命的行为。但哈萨克斯坦内部长期存在的严重社会矛盾确实也不可忽视。
地区间发展的高度不平等就是其中的一个矛盾:哈萨克斯坦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等程度极高:几年前,该国最富裕的聚集区阿特劳的人均GDP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三倍多,而在相对贫穷的突厥斯坦地区,这一数字仅为平均值的33%。经合组织在去年的报告中说,哈萨克斯坦的区域间生活水平差异,比人口密度相当低的经合组织国家(加拿大、澳大利亚)还要高两到三倍。
哈萨克斯坦西部(阿特劳、曼格斯托州、西哈萨克斯坦州)的油气资源基础十分丰富,所以这些地区人均GDP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这掩盖了哈国全国的不平等现象。表现出的结果就是民众的收入情况也十分畸形:此次发起抗议的石油工人已经算是高收入群体,除此之外普通民众的收入情况就更无需多说了。
最后,人口方面也是社会政治图景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学家阿尔特姆·卢金说,哈萨克斯坦人口相对年轻,这使得“阿拉伯之春”的情景更加可信。哈萨克斯坦的平均年龄为30.7岁,而俄罗斯大约为40岁。2021年哈萨克斯坦人口超过1900万人,自2013年以来平均自然增加约25万人。
毫不客气地说,哈萨克斯坦现在的一切情况,都有了“阿拉伯之春”的味道。镇压不法分子所采取的雷霆手段值得肯定,但没有后续的改革与调头转向,也未尝不会再次矛盾爆发。
为了西方投资者的利益,哈政府现在正在收获其外交方面长期“多方政策”的后果。哈萨克斯坦这些年没有深化欧亚经济联盟内部的一体化整合,也没有通过和周边国家创建联合工业项目来发展本国的产业,而是将时间花在空中楼阁的能源出口和无意义的资本输出上。肥了西方外国,却苦了本国人民,这些都是哈萨克斯坦政府现在应当认识到的深刻教训。
该如何变,怎么变?这对哈萨克斯坦现任政府和总统都是一个巨大的考验。而经济政策改革的背后则是更为严肃的政治问题:所谓的“多方政策”“多向量”的外交究竟还要不要坚持?西方国家究竟还值不值得相信?
变局之下,会有越来越多的国家走到这个选择十字路口。哈萨克斯坦,也许只是一个开始。
- 本文分类:国际
- 本文标签:
- 浏览次数:3218 次浏览
- 发布日期:2022-01-11 11:22:24
- 本文链接:https://ifengus.com/a/23620.html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