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5月31日发稿,全美共有84,069,996例新冠病例,1,006,715人死亡。24小时内新增28,017例新病例,新增死亡人数27人。


疾控中心(CDC)的最新数据显示,美国已有221,292,360人 (66.%) 完成接种;258,586,526人 (77.9%%) 至少接种了一剂新冠疫苗;以及103,424,724人(46.%)接种了加强针。


本文要点

  1. 部分新冠患者在服用辉瑞抗病毒药物后仍会复发

  2. Omicron变体流行期间 老年人死亡率飙升

  3. 一些新冠变异毒株或来自于新冠长期感染者

  4. 纽约州部分地区的新冠风险已降至“低风险绿色”级别


部分新冠患者在服用辉瑞

抗病毒药物后仍会复发



据 CNN 报道,研究人员警告称,部分新冠患者在服用辉瑞抗病毒药物 Paxlovid 后,会出现新冠症状复发的现象。


波士顿退伍军人管理局医疗中心的迈克尔·查内斯博士表示:“经历新冠复发的患者仍有将病毒传染给其他人的风险。”查内斯博士和同事最近与哥伦比亚大学的一组研究人员合作研究了服用 Paxlovid 药物后出现复发现象的新冠病例。他称,他们在研究中发现了至少 10 例复发并将病毒传染至其他人的病例。


在一个案例中,一名 67 岁的男子在感染新冠后服用了为期五天的 Paxlovid 疗程,在他感觉良好,也没有任何新冠症状后,接触了他的孙子,但在大约 8 小时后,他又开始感到不适。而在三天后,孙子及其父母新冠检测均呈阳性,但他们在感染新冠之前都没有任何其他密切接触者。在另一个例子中,一名 63 岁的男子在使用 Paxlovid 药物的三天后感染了两名家庭成员。


基于这项研究,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CDC)针对使用 Paxlovid 药物之后出现的新冠复发现象发布了新指南。


CDC建议,新冠复发的这类患者应该重新隔离 5 天,并在症状出现后坚持佩戴口罩 10 天。据白宫称,在过去的两个月里,开出的 Paxlovid 处方已从每周约 27,000 份攀升至每周 182,000 份。临床试验表明,Paxlovid 可将新冠高风险人群的住院风险降低近 90%。但研究人员表示,尽管该药物很有帮助,但这种药物可能无法完全消除病毒。


据报告,到目前为止,这种新冠复发病例没有出现任何重症的情况。因此,CDC 认为不需要对此进行更多的治疗。


Omicron变体流行期间

老年人死亡率飙升



据《纽约时报》报道,尽管老年人的疫苗接种率很高,但在 Omicron 变体流行期间,该人群的新冠死亡率比去年高很多。据数据统计,尽管总体的人均死亡率有所下降,但老年人仍然占其中的绝大部分。


研究新冠死亡年龄分布的波士顿大学全球健康助理教授安德鲁·斯托克斯表示,老年人的风险仍然非常高,即使他们已经接种了疫苗。


据报告显示,全美范围内的新冠死亡人数正接近大流行的最低水平,低于平均每天 400 人。而新一波的 Omicron 亚型变体可能会带来额外的威胁,虽然年轻群体的住院率仍然相对较低,但在东北部地区,70 岁以上的老年人的住院率已攀升至 Omicron 变体病例激增时期的 33%。


随着老年人的新冠死亡率上升,因新冠而死亡的人群中也开始出现已接种疫苗者。根据 CDC 的数据分析,在3月份,新冠死者中 40% 的人都已接种疫苗。


一些新冠变异毒株

或来自于新冠长期感染者



近日,国际权威医学期刊《柳叶刀》发表了一篇题为《下一个新冠病毒“关切变异株”在哪》的文章。文章表示,某个免疫力低下的新冠感染者体内可能正在进化着一个新冠病毒变体,并且该变体具有高度传染性、能挑战现有免疫和疗法。


文中称,新冠大流行的特点是一波又一波的病毒新变异株席卷全球。这些变异病毒的最终来源尚不确定,但初步证据表明,至少有一些变异来自于新冠病毒的长期感染者,例如某些免疫功能低下的感染者。


作者在文中还呼吁,治愈免疫功能低下的新冠感染者至关重要,因为他们可能携带下一个新冠变异株。


纽约州部分地区的新冠风险

已降至“低风险绿色”级别



根据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的最新数据,席卷纽新康三州的最新一波新冠疫情似乎正在消退。据统计,美国的高风险社区传播地区已降至 250 个,比之前的 297 个下降了 16%。此前,纽约州有 87% 的地区达到了 CDC 设定的社区传播高风险级别,占美国所有该级别地区的近 20%。


根据 CDC 的数据显示,目前,纽约州部分地区的新冠风险已降至“低风险绿色”级别。但纽约市的所有五个区仍处于 CDC 的新冠高风险级别。


上周,该市卫生官员根据 CDC 的指南,将该市的新冠风险提高到“高风险”级别,该市的防疫系统也遵循了 CDC 的指南。依据该系统,在目前的疫情风险级别下,无论疫苗接种情况如何,建议所有人在室内场所佩戴口罩。


信息来源:CNN,The Lancet, NY Times, CDC, JH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