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在带孩子的时候有没这种情况:
宝宝明明一整天呆在幼儿园,却回家和妈妈说老师带他们去郊游;
家长明明看到孩子弄脏了沙发,孩子却不肯承认,说是狗弄的;
... ...
不管怎么好言相劝,孩子的低级谎言总是说个不停,有时候真的心生焦虑,孩子为什么要说谎?孩子说谎以后,大人又该如何应对?
果仁妈今天的文章,就来仔细聊聊。
1
孩子为什么会说谎?
孩子的谎言只是成长典型的一部分
心理学家Lew is等人曾在1989年做了一个抵制实验,实验内容是告诉3岁的孩子“房间里有一个非常厉害的玩具,现在还不能去看”。
这个实验一共参与了33个儿童,有29个直接偷看了,其中38%的儿童在被问及有没偷看时,会说谎自己没看,24%则不回应有没有偷看。
从这个实验中我们可以轻易看得出,3岁的孩子其实已经学会了说谎。[1]
当然,孩子说谎的能力也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增长的,著名的儿童心理专家李康教授,就曾在TED演讲中分享了他的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给1200名2岁到6岁的儿童玩一个猜扑克牌点数的游戏。
在游戏中,研究人员会借故离开,离开前他们会强调不能偷看牌的规则,但90%以上的孩子会直接犯规。
而研究人员回来询问孩子们有没有偷看时,那些偷看了的孩子里边:2岁的孩子里有30%说谎,3岁的有50%说谎,4岁的有80%说谎,5岁到6岁的孩子几乎全都说谎。
从这个实验中,李康教授得出的结论是“撒谎是成长典型的一部分,孩子读心能力和自我控制能力,是决定孩子说谎早晚的因素”。[2]
所以结合这两个心理学实验我们可以发现:大多数的孩子都会说谎,其中2-3岁的孩子会说谎并不是特例,它只能说明你的孩子又成长了,而不能说明孩子未来会是个“谎言家”,谎言对于孩子来说真的就只是成长典型的一部分。
趋利避害是自然生物的本性,孩子说谎也是如此
其实如果我们细心回想孩子撒谎时的经历,就不难看出孩子的谎言基本都是为了逃避责罚、掩盖错误、得到利益。
像拿完玩具后,其它玩具掉下柜子时,孩子会不由自主地说不是我弄的(怕被责骂);
或者像看电视时你问他看了几集,他会说才刚开始看(希望看久点电视)。
英国哲学家罗素曾说:孩子的不诚实几乎是恐惧的结果。
对于道德感还在萌芽阶段的学龄前孩子,他们的谎言我们不需要上纲上线到道德,因为这时候的孩子不知道什么是道德。
过分的焦虑和贴标签才会让孩子陷入谎言的漩涡,因为除了继续撒谎他们没有其它解决恐惧的办法。
2
孩子说谎时,
父母容易陷入的三个误区
误区一:小孩总喜欢说谎。
——不,其实孩子可能只是分不清现实与想象。
相信很多家长都喜欢在孩子从幼儿园回家时,打听孩子幼儿园的情况,而这时候有些孩子就会容易“说谎”。例如:小朋友回到家跟家长说学校老师带他们去郊游,实际上却一整天都在学校。
那么孩子为什么说谎呢?
原来只是孩子在学校听老师讲了一本去郊游的绘本,老师让他们想象下自己去郊游会玩点什么,孩子却把想象当真了。
著名的心理学家保罗•哈里斯在1991年就曾做过一个实验,实验内容是让4岁和6岁的孩子看一个空盒子,想象里边有兔子或者是怪物。
在最初的环节里,参与的孩子都能明白这个盒子里的兔子或怪物是想象的,但当实验者离开后再次回来时,参与的孩子中有50%已经弄不清楚盒子里边到底有没怪物和兔子,同时有些孩子还感到了恐惧。
从这个实验中,保罗•哈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对于年幼的孩子,对现实与想象的认识并不是很稳固,它会受到很多因素的影响。[3]
所以对于这种“谎言”,不应该把他归结为谎言,同时也不应该太过于焦虑,因为等孩子的生活经历丰富后,自然就会消失。
误区二:孩子说谎了就应该当众揭穿!
——不,当众揭穿谎言,只会激发孩子的反抗情绪。
面对孩子撒谎,尤其是幼稚的谎言,我们总会本能地去揭穿他,貌似这样才能让他明白在家长面前撒谎是无用的。
可是对于一个在成人面前撒谎的孩子,其实他是很怕被戳穿的,因为这样对他们来说是非常丢脸的。
所以不管把孩子的谎言揭穿多少次,每次孩子都会选择死不承认,因为他们不想丢脸,他们不想自尊心被撕碎。
误区三:应该反复提醒孩子撒过谎,督促ta不再犯。
——不,强调谎言不如述说行为的影响,不要让孩子背着“谎言”标签生活。
俗话说“对事不对人”,面对孩子撒谎这件事情,我们也应该只针对这件事情发生的后果,而不应该去给孩子贴一个说谎的标签,更不应该起一些类似“谎话精”的外号,因为这样的外号和标签只会加深我们对“孩子撒谎”的印象。
心理学上有一个“情绪ABC理论”,讲的就是情绪C(consequence)并不是事件A(activating event)引起的,而是由看法B(belief)引起的。
简单点理解就是,如果我们给孩子贴上“撒谎”的标签,那么这种持续的看法就会影响我们对孩子日后行为的情绪,因为有这个标签的存在,我们会非常容易把孩子任一的行为都归结为撒谎。
3
面对孩子说谎,
父母应该怎样做?
一回二看三聊,洞察孩子谎言背后的需求
如果我们把孩子的谎言看作是孩子的一种表达方式,那么想让孩子学会正确的表达,我们就需要先了解孩子谎言背后的需求。
而了解孩子背后的需求,我们可以采用“一回二看三聊”的方式。
一回:就是回顾反思最近孩子有没什么情绪和想法,和孩子的相处中有没对他太过于苛责。
孩子的谎言其实是被谎言包裹着的内心,我们需要反省自己和孩子最近的相处,才能找到事情的源头。
例如孩子偷钱撒谎,我们不止要看到偷钱这个事情的严重性,还要想想孩子为什么不敢跟我们要钱,是不是我们没有给到孩子足够的时间表达自己的需求,孩子有没途径去获取自己想要的东西。
二看:在我们认为孩子撒谎时要细心看孩子的表情动作。
如果孩子情绪比较激动,或者非常不想沟通这个话题,我们就应该等一个比较合适的氛围,例如洗澡、讲绘本的时候才去和孩子回顾这件事情。
我们需要注意的是,不要太在意沟通的时效性,有时候合适的时间和氛围更能让孩子明白你的期待。
Juan Pablo,Pexels
三聊:就是即使我们已经认定了孩子是在撒谎,也不要采用责问的语气。
例如,我们不要用“你为什么撒谎,我明明已经看到了”之类的语言责问孩子,而是应该选择像平常聊天的方式。
比如孩子明明画了墙壁却说是家里小狗做的,这种情况下我们可以就和孩子这样聊:你可以告诉我小狗是怎么在墙上画画的吗?它让你帮助它了吗?(侧面的让孩子诉说这个事情,引导孩子把真实的情况说出来)。
一旦孩子愿意开口,那么你和他的交流就会开始,这样你才会有机会了解孩子的内心,明白谎言背后到底是什么,只有透过现象看本质,才能解决根本的问题。
递台阶,让孩子做好“撒谎”的自我纠正
孩子的自尊是脆弱的,有时候孩子撒谎不愿意承认,不是他不知道自己做错了,而是因为这件事情如果揭穿会让他肩负着巨大的羞愧。
像有次孩子带自己的玩偶出去玩,中途忘在了外面,后来看了监控才发现是一起上课的小女孩拿的。
如果这时候我们直接过去问小女孩是不是她拿了玩偶,她肯定是不会承认的。
所以我过去的时候是轻声的问小女孩:小朋友,刚才跟你一起上课的妹妹她的公仔不见了,我们看了视频发现是你帮妹妹找到的,太谢谢你了,现在妹妹来了,你能把帮她保管的公仔还给她吗?
孩子听到这样说后,把公仔还了回来,整个事情解决的非常顺利,所以有时候给孩子一个台阶,孩子会更容易配合你解决这个事情。
鼓励说真话,让孩子感受到我们对他诚实的肯定
如果撒谎是一种不好的行为,那么诚实就更应该受到鼓励。
但很多时候,我们只关注到了孩子的谎言,忘记了孩子诚实的瞬间,因为孩子诚实对我们来说就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存在。
可如果没有“诚实”的肯定,那孩子在撒谎前,就没有了诚实的动力。
就像孩子勇敢地在气汹汹的家长面前,承认不小心弄脏了围巾,那么作为家长,你是去责骂孩子还是肯定孩子的勇敢,跟他一起面对呢?
如果我们去选择责怪孩子,发泄我们的不满,那孩子就会慢慢发现诚实是一种高风险的行为,撒谎会更让他安全。
所以要想让孩子不撒谎,就需要肯定孩子的诚实,让他明白即使犯错了,只要诚实面对,你也是会和他一起解决的。
总之,孩子撒谎不是一个孤立的现象,它更多投射着的,是孩子内心的真相。而孩子的谎言其实也是一种警报器,它在警告着我们和孩子的距离已经太远。
只有我们和孩子之间没有真实的负担,孩子才不需要谎言来包裹自己。
编辑丨羚羊
参考文献丨[1] 王卫星 幼儿说谎认知与行为的关系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D] . 北京: 北京师范大学, 2004
[2] TED:孩子说谎的真相
[3] Harris, P. L., Brown, E., Marriott, C., Whittall, S., & Harmer, S. (2011). Monsters, ghosts and witches: testing the limits of the fantasy-reality distinction in young children.British Journal of Developmental Psychology,9(1), 105-123
发表评论 取消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