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塑料姐妹花”这个词语流行起来大概是在2017年的春天,它是说“好姐妹的感情就像塑料花,特别假,但永不凋谢”。

这是用来形容女性之间的友谊明争暗斗、勾心斗角的情况。

女生之间的友谊明争暗斗、勾心斗角吗?很多段子喜欢把女性的友谊描述成这样。在短视频里,你经常会刷到“当你看见女朋友的漂亮闺蜜时”、“防火防盗防闺蜜”这样的主题。它们很大程度上是男性视角对女性友谊的一种刻板印象

在这种刻板印象里,人们希望女性友人之间(为了男性)互相攀比、互相竞争。这不但会让男性自我感觉良好,还能巩固男性视角的主流地位。

虽然我们犯不上跟段子较真,但是把这些段子当成真理、并用它将所有女性之间的友谊一概而论的人,最好离他远点


在1980年代,心理学界涌现了一批经典的研究同性别友情的两性差异的文章。

首先,研究者是认为男生和女生的同性友谊的形态是有差异的。他们也通过实验、问卷研究得出了可靠的结论。

经典美剧《老友记》里有很多友谊形态

通常认为,男性的友谊是“肩并肩”的,而女性的友谊是“面对面”的

男性和女性在朋友的数量上没有显著的差别。但是,女性交朋友更在意情感的交流(聊天),因此是“面对面”的;而男性更在意的是两个人或几个人一起参加活动,所以是“肩并肩”的。

在对友谊的期待上,两性之间也存在着一些差别。

对于女性来说,她们在以下三个方面比男性对友谊抱有更高的期待:

对称互惠:女性更希望友谊中的人能够互相信任、更忠诚,友谊的双方更加真诚,更加有承诺;

交流:女性更希望在友谊中能找到亲密感,更多的自我暴露,和共情;

团结:女性更希望朋友是能够陪伴自己,共同进退的。

而男性会更希望拥有在生理条件、物质条件上和自己匹配的朋友。

可以说,男性的友谊一开始就排除了竞争性:他们希望朋友们条件相当。但是女性的友谊里,“条件相当”这件事没那么被看重,她们更在意朋友们的情绪价值。

那么,女性友谊中的竞争是否存在呢?

在进化心理学上,雌性竞争确实是存在的现象

男性的同性竞争已经被研究了将近一百多年,这非常容易理解——只有在竞争中胜出的男性,才有更多的机会去交配、去繁衍后代。

雄狮丨Pixabay

女性则一直被认为是缺乏攻击和竞争的天性的。直到最近人们才发现,在7岁之前,男孩和女孩会显示一样的攻击性;但随着女孩逐渐长大,人们不再希望她是充满攻击性的。这时,女性就会用甜美、和善的糖衣将自己的竞争性掩盖起来。

例如,女性比男性更擅长使用“八卦(gossip)”这个手段来与其他女性竞争。

这些八卦的目的是把一个潜在的竞争者排除于某个社会群体之外,同时损害她能够自己建立一个社交网络的能力。虽然男性也有通过谣传、八卦来进行攻击的可能,但他们更倾向于明了地表明自己的攻击性,甚至会付诸肢体攻击。(活儿姐:别学,打输住院打赢坐牢)

这不是在说女生就比男生更加喜欢勾心斗角

我们的社会文化是不赞许女性表现出自己的攻击性的,否则,她们就会被称为“要强的女孩”。女孩有野心、想竞争似乎是一件不好的事情。因此,女孩子的攻击性的展现方式就会显得更加迂回,更加“有城府”

女孩也可以有力量

这也不能成为我们把女性的友谊都称为“塑料姐妹花”的原因。

雌性竞争当然是存在的。因为当两名女性产生冲突时,她们当中一定存在着斗争和攀比。但根据研究显示,大部分女性友谊都比男性友谊的情感联结更深,持续时间也更久

历史上似乎没有出现过什么伟大的女性友谊的故事。我们听过伯牙和子期,听过马克思和恩格斯,但没有听过女性之间有什么不但在社会影响上显得伟大,同时在友谊的纯粹性上显得伟大的友谊。

但是,这并不能说明女性的友谊就比男性的友谊差在哪里,只能说明在历史上女性长期地被排除于社会生活,很难有什么女性之间的合作被铭记在人类文明上

现在我们有飞天小女警

同时,用“塑料姐妹花”来形容女性的友情,是一种害怕女性内部团结起来的表现。

也许有人乐于见到女性之间相互攀比、相互竞争、相互勾心斗角,乐于见到女性忙于家庭、婚姻、后代,连友谊都受到威胁。

但实际上,女性的友谊当中那些更深刻的个人卷入、更多的共情和更牢固的承诺基础,它们都能给女性提供坚实的情感支持,让女性有更多面对过去、现在和未来的能力。这种激励有时甚至比恋爱关系里的还要强烈。

“塑料姐妹花”只是大众对女性友谊的调侃,或者说一种刻板印象。但真正的女性友谊,它们的意义和功能值得每个人去珍视、去歌颂。

为我们的友谊干杯!丨Pixabay

参考文献

[1]Caldwell, M. A., & Peplau, L. A. (1982). Sex differences in same-sex friendship. Sex roles, 8(7), 721-732.

[2]Hall, J. A. (2011). Sex differences in friendship expectations: A meta-analysis. Journal of Social and Personal Relationships, 28(6), 723-747.

[3]Krems, J. A., Rankin, A. M., & Northover, S. B. (2020). Women’s strategic defenses against same-sex aggression: Evidence from sartorial behavior. Social Psychological and Personality Science, 11(6), 770-781.

[4]McAndrew, F. T. (2014). The “sword of a woman”: Gossip and female aggression. Aggression and violent behavior, 19(3), 196-199.

[5]Cross, C. P. (2010). Sex differences in same-sex direct aggression and sociosexuality: The role of risky impulsivity. Evolutionary Psychology, 8(4), 147470491000800418.